第四讲 词 律
一、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太多,大约有一千多个格式,这样每个格式就起了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一个词牌有多个格式,如临江仙,共有四种格式;而有的一种格式有多个词牌名,如蝶恋花,又叫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筐、江如练、西笑吟、明月生南浦、转调蝶恋花、鱼水同欢等。
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三种情况:
1、本来就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相传唐宣宗时女蛮国进贡,她们高髻、金冠,满身璎珞,像菩萨,当时教坊谱成《菩萨蛮曲》,风行一时。《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此类。
2、由词中几个字得名。如《忆秦娥》,这个格式的最初的一首词就是相传李白写的,前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这个词牌就叫《忆秦娥》了。
3、原本就是词的题目。如《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渔歌子》咏的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类情况最多,但是后来用这些词牌未必与此有关了,填个《浪淘沙》也许跟浪和沙没关系,《渔歌子》也跟打鱼没任何关系了,所以在词牌下面或者后面加个题目,词牌只是一个词谱的代号罢了。
二、词谱
词谱原应指歌唱的曲谱,但是后来曲谱失传了,所谓词谱就是选取前人的词,根据其片段、句读、四声和叶韵等方面,比较异同,酌定标准,对练习填词提供参考。简单说,每个词牌的格式就是词谱,依照词谱规定来写词叫做填词。词的格律更严格,每个词牌多少句,每句多少字,每个字是平还是仄,是押平韵还是押仄韵,中间是否换韵,有的地方是否对仗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一)词与近体诗在形式上的不同:
1、一句的字数。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而词不然,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
2、每首词的句数。近体诗除了排律以外,或四句或八句;而很多词牌的句子数是不同的;同一词牌不同格式的句子数也不同。
3、词可以分段。近体诗不分段,而词可以分段,一段也叫阕、片、叠,一般两阕的多,也有三叠、四叠的。
词开始都是单片的,也就是小令,后来发展为双片,但是最初大多是上下片相同,所以称“重头小令”,如浪淘沙、西江月、蝶恋花、采桑子、虞美人、长相思、南歌子、减字木兰花等。如果下片开头与上片开头不同,则称为“换头”,换头的词,大多是开头一两句不同,其余的仍相同。如鹧鸪天、沁园春、水调歌头、满庭芳、贺新郎等。但是不管是否换头,都可以称过,或者过片、过变、过处、过拍。
4、声调比近体诗复杂。一般来说,近体诗只分平仄就行,而词要分辨清浊和五音,有的地方要分辨上去声,有的地方可以入代平。
5、押韵不同。近体诗押平韵,一韵到底,词的押韵比较复杂,后面再具体说明。
(二)词谱举要
清代是词学的繁荣时期,产生了很多词学著作,如万树的《词律》、康熙时期王奕清等编纂的《钦定词谱》、嘉庆年间人舒梦兰(号白香)编著的《白香词谱》;近代龙榆生先生编著有《唐宋词格律》。
1、忆江南(二十七个字,押平韵,三四句也可对仗,又叫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等。)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仄平平。
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温庭筠《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寒江夜雨《忆江南》二首
一
轩窗外,寂寞是黄昏。
暮雨声声难入梦,
杨花点点了无痕。
倚槛对空樽!
二
孤灯尽,梦醒最销魂。
塞北风尘杨柳月,
江南烟雨杏花村。
离雁掠谯门!
2、浣溪沙(格式一,四十二个字,押平韵,沙也作纱,也叫浣纱溪。下阕头两句一般对仗。)
中仄中平中仄平,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仄平平。
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贺铸《浣溪沙》
闲把琵琶旧谱寻,
四弦声怨却沉吟,
燕飞人静画堂深。
欹枕有时成雨梦,
隔帘无处说春心,
一从灯夜到如今。
寒江夜雨《浣溪沙·暮雨》
暮雨轻轻正浥尘,
遥看柳色更如新,
校园小径遍成茵。
晓梦难寻魂断浦,
流光易逝自迷津,
竹幽觞咏忆青春。
3、沁园春(一百十四个字,押平韵。上阕二三句可以对仗,四五句与六七句必须对仗;下阕三四句与五六句必须对仗,七八句可以对仗。)
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仄(逗)中平中仄,中平中仄;
中平中仄,中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
平平(增韵)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仄(逗)中平中仄,中平中仄;
中平中仄,中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
辛弃疾《带湖新居》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
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
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
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
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4、蝶恋花(六十字,押仄韵,上下阕相同,别名很多。)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平平仄。
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寒江夜雨《蝶恋花 清明》
又是轻风飘柳絮,
燕子归来、可识经年处?
芳草无痕花渐吐,
闲鸭碧水知何去。
午后匆匆寻旧路,
满目茔丘、哀思无重数。
遍地纸香烟似雾,
怎如生世平常句。
5、菩萨蛮(四十四字,全篇对句都可以对仗,换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
中平平仄仄,
中仄平平仄。
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
李白《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寒江夜雨《菩萨蛮》二首
菩萨蛮二首
一
初伏却似逢冰窖,
夜深静谧心中闹。
旧恨尚闻声,
新伤今又增。
素笺虽在手,
伫立凝星斗。
才见落云虹,
风来一霎空。
6、西江月(五十字,上下阕同,平仄通押,首句不入韵,二三句押平韵,第四句押仄韵,上下阕前两句对仗。)
中仄中平平仄,
中平中仄平平。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有的词的格律过于严格,可以变通的字太少,如:
7、《喝火令》全篇只有三个字可以变通: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中仄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韵)。
填过四首《喝火令》,今举两首:
寒江夜雨《喝火令·小雪》
(昨晚小雪喜至,又杂小雨,欣然把伞独行。)
小雪飘然至,天空万籁纯。
更加微雨浥清尘。
一伞独行孤影,尽享润如春。
偶见华灯处,方知一客身。
半生寥落似浮云。
只愿梅香,只愿雪无痕。
只愿故人相候,短笠到柴门。
寒江夜雨《喝火令·秋》
叶落西园静,霜风满目云。
又听窗外雨纷纷。
衰草几多萦绕,梦里逐秋尘。
梦醒知何处?新痕压旧痕。
一杯清酒对黄昏。
醉里无言,醉里也无津,
醉里不堪衾冷,相见几时春!
三、词韵
词韵,以前没有正式规定,南宋词人朱敦儒曾拟定过词谱,不过已失传。清代词韵学兴盛,嘉庆年间戈载根据前人填词用韵的情况,进行归纳,编成《词林正韵》一书,把平上去分为十四个韵部,入声分为五个韵部,共十九个韵部。基本就是把平水韵进行合并,与古体诗的宽韵差不多。这只是适合宋词的大多数情况。有的词人,第六部(平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仄声:上声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半),去声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半)通用)已与十一部(平声:八庚九青十蒸通用、仄声:上声二十三梗二十四迥,去声二十四敬二十五径通用。)十三部(平声:十二侵,仄声:上声二十六寝,去声二十七沁通用。)通押;第七部(平声: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用,仄声:上声十三阮(半)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去声十四愿(半)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通用。)已与十四部(平声: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通用,仄声:上声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去声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通用。)通押;入声第四部(入声: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叶通用。)与第五部(入声:十五合十七洽通用。)通押。
史达祖《双双燕》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冷、并、井、定、影、径、暝、凭为第十一部韵;润、俊、稳、信为第六部韵。)
苏轼《醉落魄·离京口作》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
(月、发、歇(六月)滑(八黠)节、说、别(九屑)为《词林正韵》第十八部,合为第十九部里的十五合。)
词有押平韵的(如沁园春、一剪梅、采桑子、鹧鸪天等);有押仄韵的(蝶恋花、木兰花、渔家傲等);有一韵到底的,有中间换韵的(如菩萨蛮、清平乐等;有平仄通押的(如西江月等);有的词牌,既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如《柳梢青》。
僧仲殊《柳梢青·吴中》
岸草平沙,吴王宫苑,柳袅烟斜。雨后寒轻,风前香软,春在梨花。 行人一棹天涯,酒醒处、残阳乱鸦。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
蔡伸《柳梢青》
数声鶗鴂,可怜又是,春归时节。满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飘雪。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自是休文,多情多感,不干风月。
押仄韵时,上、去声通押,入声韵独用。
四、词的平仄和节奏
词的节奏特点是基本用律句,与律诗基本相同,但是也有自己的特点,律诗只有五言、七言(六言很少),但是词就不同了,从一言到十一言都有。
1、一字句。很少见,只有《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如蔡伸的《十六字令》“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另外还有一字逗,是词的特点之一,不能单独构成一个句子,只是起引领下面句子的作用。如:对、问、看、甚、渐、要、念、正等等。
2、二字句。一般是“平仄”,如王建《调笑令》中: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李清照《如梦令》: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柳瘦”。“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也有用“平平”的,如辛弃疾《南乡子》: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秦观《满庭芳》: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
二字句,大多是在过片处出现,如满庭芳(上面所举秦观词)、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兰陵王(周邦彦“凄恻,恨堆积”)、浪淘沙慢(周邦彦“情切,望中地远天阔”)、石州慢(贺铸“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都成轻别”)等
3、三字句。是五言律句或者七言律句的三字尾,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如:
平平仄: “秋江上”,“沉吟久”;仄平平:“照无眠”;平仄仄,仄平平:“青箬笠,绿蓑衣”。
4、四字句。此句型很多,是用七言律诗的前四个字,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
如:怒发冲冠;仰天长啸;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等。
也有的四字句是一字逗加三字句的,如张孝祥《六州歌头》:“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贺铸《六州歌头》:“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蓬。”
还有辛派词人的作品由于过于散文化,造成四字句上一下三的情况,这不是常态。如:
辛弃疾:“杯汝前来,老子今朝,点检形骸。”
刘克庄:“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
5、五字句。五字句一般有三种形式:
(1)最多的是律句,如菩萨蛮、忆秦娥等词牌中的五字句。
(2)很多是一字逗加四字句。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3)也有上三下二的,平仄按三字句和二字句。如张元干《石州慢》:“倚危樯清绝”,“泣孤臣吴越”
6、六字句。六字句一般是四字句的扩展,平起变为仄起,仄起变为平起。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
《清平乐》一词,下阕都是六字句,如晏殊的《清平乐》:“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辛弃疾《清平乐》:“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还有的六字句是上三下三的,如水龙吟上阕尾句(也有的是两个三字句的):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7、七字句。七字句多数是符合七言律诗的,但是上三下四的也很多。如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太常引》“人道是、清光更多”;《贺新郎》“笑富贵、千钧如发”,“正目断、关河路绝”;《汉宫春》“料今宵、梦到西园”、“问何人、会解连环”。《解连环》一词,七字句很多,如周邦彦的《解连环》:
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洲渐生杜若,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漫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还有一字逗加六字句的,比较少见,如周邦彦的《关河令》“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应”。姜夔《疏影》“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8、八字句。八字句一般是上三下五,如果第三字用仄声,第五字要用平声,如果第三字用平声,第五字要用仄声,下五字一般用律句。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好都把、轩窗临水开”。也有一字逗加七字句的,如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周邦彦的《浪淘沙慢》“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辛弃疾的几首《贺新郎》:“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此句也有很多是上三下五。)
9、九字句。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四下五。如“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蝶恋花的第二句,都是上四下五的九字句。还有上二下七的,如李煜《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0、十字句。十字句多以上三下七组成,如辛弃疾《摸鱼儿》“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晁补之《摸鱼儿》“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
11、十一字句。十一字句往往是上四下七或者上六下五,下五往往是律句。如“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1、特种律句。一般是指比较特别的仄脚四字句和六字句,仄脚四字句一般是平平仄仄,特殊律句就是仄平平仄,《忆秦娥》前后阕末两句都是这样的:“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六字句一般是仄仄平平仄仄,特殊律句就是仄仄仄平平仄(第三个字用仄,第五字必须用平)。如《如梦令》中的句子:“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却道海棠依旧”,“应是绿肥红瘦”。
12、拗句。词的拗句很少,如《念奴娇》上下阕尾句:“一时多少豪杰”;“一樽还酹江月”;《水调歌头》上阕第三句:“不知天上宫阙”,都是“中平平仄平仄”。
五、字法和句法
1、字法:
(1)虚字。虚字一般用在句首,起到提醒、领带、呼唤等方面的作用,用得恰到好处会特别传神。虚字有一字的:正、但、甚、任等;二字的:莫是、还又、那堪等;三字的:更能消、最无端、又却是等。如李煜《望江南》:
多少事,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用“还似”两字领带梦中盛况,极为传神。
姜夔《疏影》:
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云,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几乎每句前皆用虚字,使每句自为开合,更显空灵,神韵无穷。
(2)代字
如说桃,需用“红雨”、“刘郎”;说柳,需用“章台”、“灞岸”。用之适当,则显含蓄;用之不当,则显晦涩。
(3)叠字
词中叠字比诗中多,可以表达程度和份量,但是不宜过多。如欧阳修《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秦观《八六子》“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一般来说,上下片要避免重复使用。李清照《声声慢》首句七用叠字,一般不值得效仿。
(4)去声字
词中多用去声字,因为去声字由低而高,最为响亮,如果用在句尾特别是一首词的末尾,给人戛然而止的感觉。像《渔家傲》、《踏莎行》、《蝶恋花》等词牌,多用去声字收尾。如范仲淹的“将军白发征夫泪”;晏殊的“斜阳却照深深院”、“天涯地角寻思遍”;欧阳修的“行人更在春山外”;秦观的“为谁流向潇湘去”等。
2、句法
除了前面谈的几字句以外,词的句法还有其他一些特点。
(1)设想句。就是假设如何,而实际并不能实现。如李清照《武陵春》:“闻道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柳永《蝶恋花》:“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刘过《唐多令》:“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2)递进句
递进句也叫层深句,表层层深入之意,常用“更”、“又”等字。如范仲淹“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陆游“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叶梦得“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张先“楼头画角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等
(3)呼应句
一般是上句呼起,下句承应,给人感觉词情摇曳,意味无限。如贺铸“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周邦彦“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等等。
六、词的对仗
有的词有固定的对仗要求,如《西江月》前后阕头两句,《浣溪沙》下阕头两句等,多数对仗的,如《沁园春》上阕的四五与六七两联,下阕三四与五六两联对仗,这种两句与两句对仗的叫扇面对。上阕八九两句、下阕七八两句也有对仗的。只要前后数字相同,都可以对仗。如《忆秦娥》下阕后两句,《水调歌头》上阕五六句、下阕六七句,《破阵子》的一二句、三四句,《满江红》上阕六七句、下阕六七句等。《鹧鸪天》的三四句大多数对仗,有的也不对。
辛弃疾《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晏几道的两首《鹧鸪天》
一
彩袖殷勤捧玉钟。
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影风。
从别后,忆相逢。
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红照,
犹恐相逢是梦中。
二
小令尊前见玉箫。
银灯一曲太妖娆。
歌中醉倒谁能恨,
唱罢归来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
碧云天共楚宫遥。
梦魂惯得无拘检,
又踏杨花过谢桥。
词的对仗,与诗相比,有自己的特点:
1、平仄不一定相对。如: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2、词的对仗可以出现重复字。
如蒋捷的《一剪梅》: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
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剪梅这个词牌,容易出现同字,如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寒江夜雨《一剪梅》
(傍晚小雪,朋友相邀踏雪寻梅,遂撑伞漫步,后折梅而返,清香盈室。)
暮色轻风霰雪扬,
小伞油黄,小径微光。
欢歌一路叹华章,
口诵清商,意诵潇湘。
暗访幽然何处藏?
疏影严庄,疏玉冰妆。
撷来清友映回廊,
心有芬芳,手有余香。
苏轼《水调歌头》中: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评论